|
|
|
中國芯片產業的“浮躁”
|
發布時間:2012-09-18 |
|
2006年上半年,中國接連爆出“漢芯造假”和“方舟3號擱淺”兩樁丑聞,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使得中國整個IC行業蒙羞。 為什么“漢芯”一次次地造假,而又會一次次地順利通過專家鑒定呢? “漢芯”雖然在中國科技界只是個案,但“漢芯”現象卻不個別。它反映出中國科技界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浮躁和急于出成果。這一方面暴露了監督管理體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追求政績者的浮躁心態。只要能很快“報”出突破性、有宣傳意義的成果,從上到下、各級部門就搶著捧,媒體就“語不驚人誓不休”拔高了吹。 事實上,現在中國芯片產業不過是只在某個技術層面上取得了一些進展,張揚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國際先進水平”顯然是言過其實。譬如中科院計算所的“龍芯”,僅達到英特爾P4處理器的初級水平,而且生產和加工還得依靠臺灣企業??陀^地講,在通用CPU領域,英特爾和AMD已經占據了絕對技術優勢,“龍芯”幾乎無望實現跨越式的市場發展。日本、歐洲企業的發展過程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因此,龍芯系列的技術的研發是著眼于長遠考慮,現階段象征意義明顯要高于實際意義。 龍芯的總設計師胡偉武坦言,“目前我們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有關領導和公眾對龍芯產業化的期望值過高,我們覺得龍芯產業化還需要一個過程,希望外界給予理解。 而面對實際上相對落后的現實,不完善的科研評估鑒定體系,急于出成果的浮躁心態,便成為夸大科技成果和科技造假現象滋生的溫床。從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情況來看,整個評估鑒定的體系尚不科學嚴謹。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一和具體的評估鑒定標準,鑒定委員往往只是聽一下技術報告,看一下準備好的演示,接著通過決議書了事。其次,對于參與評估的人來說,大都擁有自己的科研項目,他們覺得現在給別人打分,其實也就是在給自己打分,心態同樣浮躁的他們于是乎便逢場作戲,希望博得同仁的好感,為自己的項目鋪路。另外,一些外行領導參與技術評估,影響甚至決定了鑒定的結果。 中國科研評估鑒定一定要嚴謹科學。中國資深微電子專家李志堅指出,一項科研成果的水平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實用性的項目要由市場來檢驗。所以,產品性成果鑒定會應當由行業協會來做。技術鑒定應當從一定數量的成品中進行抽樣測試,測評專家要負責寫出測試報告,鑒定委員應在開鑒定會前得到全部技術文件和測試報告,產品鑒定要有產值證明等等。 世界看好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在2006年Semicon West召開的半導體廠商峰會上,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CEO Mike Splinter稱,得益于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未來幾年內在技術開發方面會與美國并駕齊驅。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內地具備在2010年發展成為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的潛力,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內地的芯片產量年增長率可達42%,遠遠超過10%的全球平均增長水平。預計2008年后中國內地芯片年產量在達到600萬片頂峰之后,發展將趨于平緩。 然而,中國芯片產業還缺乏系統的長期的戰略規劃,整個集成電路產業并沒有上升為一種國家行為。事實上,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就是美國政府戰略驅動的結果,中國芯片產業的構建也同樣需要以國家戰略作為驅動力,以戰略驅動研究與開發,統籌解決好人才、技術和資金三大問題,形成企業為主、政府鼓勵和社會支持的“三方互動”模式,推動中國芯片產業迅速崛起?! ?
|
|
|
|
 |
|
|
|